自然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推动社会自然教育需求和供给水平加速提升,为我国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2015 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正式文件。官方文件明确规定,要“建设社会实践和农业教育基地,引导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农业经验与农业科学普及”和“促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中建设一个机制健全、课程齐全、普及劳动教育环境的劳动教育示范体系。
“乡村”,是无数人的心灵归宿,最香的花,最清的水和最蓝的天。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山峰、河流、农田、鸡鸭、民房、小院,一村一山水,一村一画卷。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也随之增多,拥有优质资源的乡村成为城镇居民不可或缺的旅游目的地。
自然教育助力乡村资源盘活,赋予资源“新活力”。通过自然教育的引入,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农田与房屋,进可攻,退可守。“进”看秧苗满田,感受水稻、玉米、土豆等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和枯萎,触摸记录植物轮回;“退”看“废弃农田”,了解自然强大韧劲,生态修复中苔藓,草本,灌木陆续登上舞台中央。“进”入农家小院,实地感受人类构建的系统环境,花开花谢,鸡犬相闻,人类推动了动植物的循环;“退”入“闲置房屋”,了解自然的攻击力,不起眼的雨水与空气将房屋腐蚀粉碎,心存对自然的敬畏是人类的“必修课”。
自然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生根发芽。对于乡村的美丽建设而言,引入自然教育,从教育和旅游发展角度谋划乡村规划建设,既能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又能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还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引入自然教育推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把农业养殖业的生产发展与旅游有效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体现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将切实带动乡村的经济效益。
自然教育助力乡村文化传承,文化之花绚烂绽放。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表现,蕴藏着深刻的历史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面对种种“城市病”,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得到心灵的疗愈。通过在乡村中引入自然教育理念,可以弥补城市居民的自然缺失,重新塑造乡村居民对自己家乡的文化自信,传承并发扬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使更多人感受到乡村之美。同时,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碰撞,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