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基层理论宣讲应念好“四字决”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基层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扎实推进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需要念好“融、广、需、贴”四字决,让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讲什么上体现“融”字,让宣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基层理论宣讲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际紧密融合,既要准确传达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确保宣讲内容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保持一致,上接“天线”;又要紧密结合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用群众身边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理论,下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真正理解党的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例如,在宣讲乡村振兴战略时,可以将政策理论与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实际情况相结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在谁来讲上体现“广”字,把“一把小号”变成“交响乐团”。基层理论宣讲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而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宣讲队伍。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草根名嘴、志愿者等的作用,让他们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党员干部熟悉政策,能够准确传达党的声音;专家学者理论功底深厚,能够深入解读理论内涵;先进模范事迹感人,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草根名嘴来自群众,语言生动接地气;志愿者充满热情,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通过整合这些力量,打造一支强大的宣讲“交响乐团”,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高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怎么讲上体现“需”字,把“党的理论”变成“百姓味道”。基层理论宣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注群众的需求和关切,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接受习惯,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要摒弃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宣讲模式,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案例、数据,以及小品、相声、戏曲等文艺形式,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事例,把“党的理论”变成“百姓味道”。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式宣讲,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通过动漫、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宣讲;针对农村群众,可以利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等场所开展“板凳会”“庭院会”式的宣讲。
在哪里讲上体现“贴”字,哪有干部群众哪里就是宣讲阵地。基层理论宣讲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打破传统的宣讲场所限制,把宣讲阵地延伸到基层一线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社区广场,还是学校课堂、机关单位、网络空间,只要有干部群众的地方,就是宣讲的阵地。要根据不同的宣讲场所和受众群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宣讲活动,让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接受理论的熏陶。例如,在工厂车间,可以结合工人的生产操作流程进行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宣讲;在社区广场,可以利用群众休闲娱乐的时间开展文明创建、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宣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