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目也精彩——《重庆·1949》观后感
近期有幸观摩了重庆的知名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来之前就慕名许久,实际观看之后却依然远超预期,70分钟的时间,在旋转的座椅上,目睹瞬息万变的舞台布景,感受着来自75年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宏伟故事。
此次观剧之旅彻底改变了我对红色题材的“教育片”所蕴含潜力的认知。党的光辉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在长河中涌现,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一座座宝山,而如何将这些精神力量传承下去,为更多人所接受,震撼更多人的心灵,使每一位观众得到洗礼,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重庆·1949》在某些程度上,给了我们答案。
一是铆足绣花功夫,敢当世界之最。“红色文化 舞台剧”是长久不衰的经典组合,在已有无数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追求极致”即是《重庆·1949》成功的秘诀。无论是“舞台剧”的部分还是“红色文化”的部分,单拎出来都能达到最高一档的水准。与电影相比,舞台剧受到空间、道具数量的限制,而且没有后期特效、剪辑等手法可用,可谓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而这座转为这部剧而打造的场馆,却让舞台剧打碎了镣铐,长出了翅膀。整个舞台和观众席由5个同心环构成,其中1、2、3环是核心表演区,4、5环既是观众席又身处舞台中。随着舞台缓缓旋转,组成了磁器口、渣滓洞等一幕幕截然不同的场景,观众身处舞台中,台上幕幕,无论是眼前自己所见的,亦或是对面看不见的,无数的事件碎片上演应接不暇,仿佛置身历史的长河中,恍然如隔世。这部《重庆·1949》充分证明了“红色题材”不应成为创作者基本功不足的挡箭牌,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影、歌曲,作为思想的载体,这类艺术创作本身的外在形式应足够优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室内动态沉浸式表演剧场,其技术先进复杂,手法大胆创新,奠定了其成功的基础条件。
二是匠心独运,以个人命运的丝线串起时代的长卷。《重庆·1949》剧目故事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以磁器口为中心,多条主线并行演绎。其中贯穿全剧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当属林家三兄弟的骨肉亲情、矛盾纠葛和家国情怀。大哥林子雄是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重庆守备司令;二弟林子豪,属中共二野西南服务团;三弟林子雄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正被关押在渣滓洞中,生死未卜。一家三兄弟骨肉情深,但却为了各自的理想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在最终激烈的碰撞中见证着时代的变化。以林子豪为代表的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人在黎明到来的前夜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展现出**人烈火真金的信仰。
三是破茧再融合,打造感官与精神的双重盛宴。在有限空间中讲好一个场景变换、时间推进、各方势力风云涌动的故事,既需要舞台调度的“技术力”又需要剧本精炼动人的“感染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到追求极限的同时,将其深度融合,用演员的精湛演绎,灯光、音效、舞台装置的同步配合还原出历史的鲜明场景,让观众在震撼的表演中穿越时空,回到那时候的重庆山城,接受思想的洗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